智慧城市非圈錢手段 需超越智能接地氣
【中國安防展覽網 智慧城市】智慧城市建設在中國方興未艾。2011年底,中國大概有154個城市在規劃建設智慧城市,而到2013年,住建部確定的試點城市即有202個。在“十二五”規劃里,建設智慧城市被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工作中,要求城市管理更加智慧化、智能化。今年8月底,八部委發布的《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》提出,到2020年,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。
智慧城市是指綜合利用各類信息技術和產品,以“數字化、智能化、網絡化、互動化、協同化、融合化”為主要特征,通過對城市內人與物及其行為的全面感知和互聯互通,大幅優化并提升城市運行的效率和效益,實現生活更加便捷、環境更加友好、資源更加節約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。
現在不少產業都在為“智慧城市”搖旗吶喊,但是智慧城市上層架構不可能替代人為管理,智慧城市頂層設計也是不能脫離城市的管理體制。所以智慧城市規劃要從政治、經濟、技術等多角度出發,而不只是依賴于技術。
“再一方面,智慧城市極有可能成了圈錢的手段,一些城市通過申報智慧城市試點獲得國家財政的支持?!标兾魇〗ㄖ蹼妼I委員會主任陳嘉偉表示。
“智慧”的三大特征:自主完成工作,自學習能力,自適應能力
智慧城市中的“智慧”是什么?“智慧”要解決什么問題?相信是許多業界人士在探討、追問的議題。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中,陳嘉偉給出的答案是,“‘智慧’可以理解為自主完成工作、自學習能力、自適應能力,能自動按照邏輯對各種個性化需求做出正確反應?!睋Q一句話來說,智慧城市建立起來后,不是千篇一律,而是滿足各個社會個體的個性化需求?!氨热绠斈氵M入某棟大樓,房間里面很多子系統將進行感知,自動將溫度、濕度以及照度等調至你適宜的狀態?!?
所以,智慧城市是集自我創新功能,時空壓縮功能,自動識別功能,智慧管理功能為一身的高度智能化、網絡化、精準化的信息結合體。從這一描述來看,無論智慧城市還是智慧建筑,都需要許多具體的前端傳感、傳輸等硬件設備系統去支撐,而不僅僅是局限在上層設計。
“智慧”是對智能的承繼、超越
伴隨2013年《建筑智能化系統運行維護技術規范》的問世,智能建筑的行業標準基本備齊。而據陳嘉偉透露,目前相關部門針對智慧城市也歸納或制定了很多指導性標準,這些標準分為兩大方面和六大基礎。包括城市基礎設施以及應用服務,這些范疇不是空的,僅是城市基礎設施即包括感知控制層、網絡傳輸層、數據層還有平臺層做支撐;另外智慧城市建設涉及總體標準、基礎設施、建設飲與居、管理與、產業與經濟、安全與運行六大類,一共提出3294個國家行業標準,這些標準基本上都是利用現有的行業標準,另有267個需要補充制定。
“智慧城市總體標準還是有一定的前期繼承性,它把行業標準劃入其中,在進行項目規劃設計時再結合熱門新技術進行拔高?!标惣蝹フJ為,標準是在技術應用實施之后的經驗總結,而不是還沒落地就出來標準,所以智慧城市標準化建設會大量引用行業的標準。
目前國內還沒有看到哪一棟建筑可以稱得上智慧建筑,智慧建筑是智慧城市的細胞結合體。如何稱得上智慧建筑?正如前面所言,就至少需要具備自學習、自適應、適應不同個體需求的能力。這是目前技術無法企及的,所以現在樓宇產業仍處于智能化階段。對此,陳嘉偉談到“我們要下決心著力做支撐技術的研發工作,開發出合適的產品,形成工程應用,可能就可以看到智慧建筑的雛形?!?
融合智慧城市理念規劃智能建筑
智能建筑怎么去迎合智慧城市建設的潮流呢?“智慧與智能在規劃設計上并不存在形式上的區別。要規劃一套樓宇智能化或智慧化系統,首先需要確定系統架構,還要考慮構成系統可以實現哪些功能,選擇什么設備,怎樣實施安裝,怎么運行管理?!标惣蝹ケ硎龅?,但若用戶定位預算不同,智能化建置的檔次也將不一樣。
現在建筑智能化規劃設計思路逐步清晰,首先選擇與智慧城市一致或相近的技術路線?!八鼈儧]有明顯的矛盾,但有共同的工程目標,建筑智能化系統依托感知、推理、判斷、決策等功能,形成人、建筑、環境互相協調的綜合體?!标惣蝹フJ為,規劃設計建筑智能化系統首先要業主或甲方確定安裝多少子系統,且需要達到哪一個層次把前提定位搞清楚后,然后去規劃網絡,如主干網采用什么架構?數據傳輸到哪里?共享是否做聯動?干掉這些問題之后,才能去做具體的深化設計。比如商業寫字樓的智能化規劃,首先會問業主,你的預算是多少?你想實現哪些智能化功能?然后才給他配置對等的設備與系統。如果沒有較為合理的定位,而僅僅按部就班的從需求出發,極易造成浪費。
未來智能建筑市場前景廣闊
建筑智能化市場欣欣向榮?!笆晃濉逼陂g,全國建筑業保持平均22.6%的增長率,建筑總產值年均高達13萬億以上。即便在史上房地產調控最嚴一年——2013年全國建筑業總產值也錄得159313億元,同比增長16.1%。而建筑智能化工程占據建筑總投資的5%-10%,有的智能化水準較高的項目甚至達到15%。
智能化投資占建筑總投資的比重并不大,但是市場需求體量仍然很大。陳佳偉表示,“普羅大眾對安居樂業的需求重視起來了,所以無論是住宅還是寫字樓、園區,安全技術防范系統或者智能化系統是是不可或缺,業主對產品技術要求、系統配置要求也將越來越高?!?nbsp;
(來源:國脈物聯網 )
文章鏈接:中國安防展覽網
- 上一篇:智慧園區業務管理簡介 2014/11/17
- 下一篇:沒有了